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

「自由」讀後感


官網連結  連結到網路書店



讀完「自由」一書,心中浮現是,真正的自由是來自於瞭解世界,瞭解別人,因為瞭解別人之所以是那個樣子的原因,就不會有那麼多仇恨進而產生不必要的衝突,所以內心能平靜,所以能得到真正的自由

本書一開始,提到男主角沃爾特上了報,但是報上的描述和他們所認識的沃爾特卻完全不同,藉由這個開局,從過去男女主角的「表面」生活描述起,然後導入他們的成長背景和內心世界,特別是女主角在心理醫生的建議下寫的自傳。之後場景跳到2004年以男主角為主軸的故事,也就是如何導致他上報的那個時間點前後的故事。整個故事的鋪陳包括了前兩代的故事,因為那些背景,導致了男女主角的個性與思想,而這些背景引爆了他們在2004年一連串的衝突與掙扎。之後再回到六年後的現在(2010年,本書原文出版之時),再次藉由女主角的自傳回憶,談起2004年以來她看到的世界與內心的感受。最後再改由第三者的角度描述最後這段時間男女主角生活進展。不需要作者特別的交代,身為讀者的我剎那間便明白了他所指的自由為何。

這是一本大書(600多頁),由一家人的故事開始講起,對於長篇小說,開始時需要一點時間進入狀況,雖然我上述的描述都圍繞在男女主角打轉,但實際上牽涉的人物也不少。這不是只有男女主角兩人的對手戲,而是更符合我們普羅大眾生活實況的,男女主角都會和他們身邊不同的人物、甚或是和環境或政治等發生交流、產生反應的故事。於是我每天半小時、一小時的與書中人物相處,慢慢消化這些人的思想和個性,漸漸地我開始瞭解這些人,很快地就被他們的故事吸引。要瞭解書中所有的人物或許需要一點時間,但要投入看這本大書,一點都不難,因為即使只是最初看到片段的故事,都很吸引人。

作者說故事的方式,除了少數幾次從不同的時點切入,一旦切入後,很多時候也只是在描述一些生活的細節,但對於各個人物舉止的描寫生動寫實,引述人物內心想法的時機和份量也恰到好處,讓我讀起來覺得頗有趣味。是的,這本書的主題是嚴肅的,情節中有很多的情感糾葛,但卻也有很多地方是幽默有趣的

書中多處提到自由這個字眼,因為書名既是自由,我就多注意了一下書中「自由」這個字眼出現的地方。事實上是從青少年的身心空間、成年人的感情與家庭關係、到政治環境問題等,各種場合都有自由的問題。與自由相對的似乎是來自於外界的束縛,但最終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都是自己內心的理由。在我們的人生中,我們經常都不知不覺的被制約了(總是順從主流的人被制約了,總是在反對的人也是),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必需理解這些制約背後的真實,然後以適當的方式面對


我不是聖人,不會去講要能愛各式各樣的人,但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苦,每個人的不完美都有他的理由,要求別人完美也不合情理。我想理解不代表要愛所有的人,想成為聖人或許會令人不堪負荷。有些人對我們有攻擊性、佔我們便宜,我可以理解他們會這樣有他們的理由,但我不見得需要愛他們。我常常認為別人的不合理那是他們只看到部分事實而錯誤的反應,不過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看的不夠全面和深入吧!總之,對這些總是不對盤的人,可以不往來,卻沒什麼好仇恨的。很多衝突是不必要的,像是書中提到沃爾特開車咒罵其他駕駛人甚至還以顏色的行為,似乎也是我們社會常見的行為,但這只是在增加衝突,無益於任何人。書中這類看似不重要的小故事很多(這甚至不是故事,只是某個行為的描述),事實上都頗有啟發性,特別是人生經歷越多的人能從書中得到的啟發也越多。

我個人的理解是:環境不順,包括和別人的衝突,不是激烈的對抗能解決的,而是要巧妙的化解(就像大禹治水一樣),而基礎就在於瞭解。

本書牽涉到家庭親情友情愛情環境政治,視野頗廣,這是關於一家人成長的故事,是關於錯誤與原諒的故事。對了,從錯誤到原諒之間也包括了「修正」這個必要的元素。最後希望有緣的人能夠透過自己的閱讀得到自己的啟發。

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

我的書單:自由

連結到網路書店


內容簡介

★《紐約時報》十大好書  
★史蒂芬金十大選書  
★《時代》雜誌年度小說第一  
★大西洋月刊年度圖書    
★歐普拉讀書俱樂部選書  
★歐巴馬渡假選書
追求自由,就能得到幸福?
小說描寫柏格蘭這個家庭及其家族成員,並延伸到他們最親近的朋友、包括戀人,時間跨越多年一層層描繪這些人之間的關係。
柏格蘭家座落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,這一帶正在變化著。沃爾特.柏格蘭在跨國企業集團3M任職。他的妻子佩蒂——一個不滿現狀的郊區母親——大學時代她是明星籃球員,婚後無工作,在家照顧兩個孩子:潔西嘉和喬伊。這個家庭看上去其樂融融,但家庭所賴以存在的情感基礎並不牢靠。
沃爾特的父親是個酒鬼,經營汽車旅館,家裡多半依賴他勤懇照料旅館,卻對他不表感激,他心中一直有著不滿之情。他與佩蒂的婚姻慢慢出現裂痕,當孩子長大後,他開始沉溺於一場堂吉訶德式的營救活動,深信自己將解救一種即將絕種的深藍色鳴鳥。佩蒂沒有工作,學生時代曾是籃球明星,婚後的佩蒂,通過酗酒,以及溺愛兒子喬伊排憂解愁,後來更重然對大學時代另一個朋友的戀情,一個搖滾音樂家理查.卡茲,也是沃爾特的好友。
小說基本上延著這群人(沃爾特的父母、佩蒂的父母、孩子、孩子的戀人、鄰居、同學、同事等)而發展,法蘭岑對這一切只需要隨便勾勒幾筆,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。他對待書中人物的態度既溫和又無情,準確寫出21世紀的美國人心靈,寫出這些追求著幸福,卻總在失落感中徘徊的人們。法蘭岑筆下這群人對自由的追求似乎並不能帶來幸福,而最後因為營救蔚藍鶯而捲入華府醜聞的沃爾特,會對自由美國做出怎麼樣的回應呢?會對他自己似乎破碎的人生做出怎麼樣的決定呢?
《自由》這個書名,起源於作者希望透過這個故事,釋放自己,讓自己自由。但是追尋自由會為人帶來甚麼?自由自在就是幸福?透過小說,法蘭岑有全新的答案。
世紀小說的誕生  The novel of the century
2010年8月23號,十年不曾以作家當封面人物的《時代》雜誌,以「偉大的美國小說家」為封面大標題,推選法蘭岑為當期封面人物。當年八月初,歐巴馬總統看完法蘭岑的最新小說《自由》樣書,讚嘆:「太驚人了!」這本書隨後在八月底出版,隨即登上紐約時報及各大書店暢銷冠軍。一時之間(其實延燒到年底),美國人到處問人:「你看過《自由》了嗎?」
法蘭岑不是第一次掀起媒體風潮,2001年,他就曾經以第三部小說《糾正》豔驚全美,不但創下文學小說暢銷三百萬冊的紀錄,並拿下美國國家書卷獎,還鬧出轟動的歐普拉vs.法蘭岑事件(傳媒女王與純文學明星彼此較量?)。相距九年後,平日深居簡出、不修邊幅的法蘭岑交出了第四本長篇小說,這一次,美國人先問:「他能超越獲得滿堂采的前作《糾正》嗎?」天生不適應傳媒喧囂的寫作個性,這次媒體還願意捧著他嗎?
法蘭岑做到了,讀過《自由》的驚歎聲此起彼落,各大媒體書評相繼叫好,《紐約時報》說:「這是法蘭岑迄今為止最觸動人心的小說——這既是一部關於問題家庭的精彩記錄,又是一幅不可磨滅的時代畫像。」英國《衛報》則激動地寫道:「他是文學天才……完全與其他當代小說在不同層次上……《自由》是年度之作,世紀小說。」九月中,歐普拉登場,這位影響美國千萬讀者選書的媒體女王公開表示已看完這本書,並對著電視機觀眾大呼:「這本書太優美了。這絕對是偉大的小說!」同時宣布這本書是她讀書節目的壓軸首選。兩人一笑泯恩仇,再度成了讀者熱烈討論的八卦話題。
11月24號的感恩節前夕,美國最具書評權威的《紐約時報》選出「年度最受注目的百本好書」(100 Notable Books)。該報負責選書的三大資深書評家也推出個人前十名最愛,《自由》不出所料,名登榜上。隨後出刊周日書評版從百大裡挑出年度十大,《自由》排名年度小說第一。其他媒體包括《出版者週刊》(Publisher Weekly),《School Library Journal》,具份量的網站Salon藝文評論,美國公共電台的文化節目…….都在年度書榜中一致推崇《自由》。隨後本書並入圍美國國家書評獎決選。
說《自由》是年度之書顯然不能表達這本書給人的震撼,正如《時代》雜誌特約撰稿人Lev Grossman對法蘭岑的描寫 :「他或許不是美國最有錢、最有名的作家,但他絕對是最有抱負的一個。他就像那些他沉迷觀賞的、數量逐日減少的鳥類一樣,他是瀕臨絕種的動物——堅持寫作要有思想內容的小說家。」這些情感濃烈的字句,我們相信凡是親自讀過《自由》的人,便能感同身受。
作者簡介
強納森.法蘭岑(Johnathan Franzen)
1959年出生,美國小說家、散文作家,《紐約客》撰稿人。1996年,法蘭岑在《哈潑》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題為《偶爾做做夢》的隨筆,表達了其對文學現狀的惋惜,從此聞名於世。當他的第三部小說《糾正》(2001)一齣紛亂的家庭諷刺劇,出版時,引來如潮好評,法蘭岑憑此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及2002年美國普利茲獎提名。2010年八月底出版第四本小說《自由》。
法蘭岑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,母親是美國人,父親是瑞典人。在聖路易度過幼年時光,1981年從斯沃思莫學院(Swarthmore College)畢業,主修德文。1979-1980年,通過韋恩州立大學設立的“去慕尼克讀大三”合作項目,他曾到德國留學。1981-1982年,獲歐布萊特獎學金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。因此法蘭岑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。創作第一部小說期間,曾在哈佛大學地震實驗室打零工。
作品得獎紀錄
.1988 懷丁作家獎(Whiting Writer’s Award)
.1996 入選Granta雜誌最佳美國青年小說家(Granta’s Best Of Young American Novelists)
.2001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(National Book Award)
.2001《紐約時報》年度最佳書籍(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)
.2002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入圍(Pulitzer Prize finalist)
.2002 國際筆會 / 福克納獎決選名單入圍(PEN/Faulkner Award finalist)
.2010《時代》雜誌百大人物
John Gardoner小說獎。(John Gardner Fiction Award)
入圍國家書評獎、洛杉磯時報圖書獎。



CC評價5顆星 (滿分是5顆星)

CC評論:要瞭解自由的真諦,也可以看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,不過要能完全體會他所講的意境,也要有點慧根。但是看小說,可以讓人融入小說的情境中,從而自然地獲得一些啟發。這是一本600多頁的長篇小說,不知道現在看長篇小說的人多嗎?我就是慢慢看,一天半小時或一小時,慢慢地融入小說人物的生活中,也有時間慢慢體會小說人物的心境。也不用太久,一個月左右就看完了。

然後,在看完全書的當下,我對自由就有了一個頓悟。

全書牽涉到親情、友情、愛情、政治與環境,雖然是一本大書,但只要願意花個二十分鐘去看看作者寫的故事,後面自然會被他的故事吸引。有點人生經歷的人來看更好,可能會產生很多聯想,透過回顧與反省,也許對自己人生的問題也會有所幫助。五顆星推薦!



(我的書單所介紹的書,可能是我已經讀過又要重讀的,可能是我正在讀的,也可能是我計畫要讀但還沒讀的,總之,都是我覺得值得跟大家分享的。如果是我覺得已經讀通了的,時間也夠的話,我會另外分享我的筆記和心得。筆記和心得可能會在不同的時間、不同的分類出現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利用側欄的搜尋功能尋找。)

我的書單:瑪莎創業法則—10招打造超級人氣

連結到網路書店

內容簡介

創業書,可以像食譜一樣簡單 .美國最受歡迎之首席家居教母首度公開個人創業成功法則。

.瑪莎.史都華監禁期間,因受獄中上百位年輕女性諮詢創業訣竅後,有感而發之作品。
.10大法則傳授如何成功營造人氣企業。
.內容建議具體明確,結構層次分明,兼具實用性與啟發性。
.作者文字流暢,個案舉例生動有趣,親近性與可讀性均高。
.CNN、USAToday、出版人周刊專訪 .美國邦諾書店讀者5顆星推薦   

瑪莎.史都華的人氣,真是難以令人想像。   
靠著人氣,她從一個出身工人家庭的平凡主婦,累積十億美元身價,晉升《Forbes》雜誌的億萬富翁排行榜。   
靠著人氣,她可以從「辦桌」外燴主廚變成全球三百多個電視台與廣播電台強力播送、每週有三千萬觀眾捧場的偶像,事業跨足居家用品、媒體與餐飲等領域,連台灣都有她的專櫃產品。   
靠著人氣,她即使身陷牢獄之災也一樣廣受歡迎。   
2004年,瑪莎.史都華因為內線交易入獄。她服刑所在的小鎮,因為推出瑪莎史都華紀念T恤與馬克杯而大發橫財。三個月後她假釋出獄,站在舞台上領取兩座美國國家雜誌獎,進入《時代》雜誌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之列,公司股價狂飆三倍,她受邀主持新節目,還多了一個全天二十四小時播放的網路廣播頻道。   

瑪莎.史都華到底有什麼祕訣,能為自己打造這樣的超級人氣?禁不住各方揣測、詢問,她出版新書《瑪莎創業法則》傳授如何營造成功人氣與企業的方法。 

法則一 投入你熱愛的領域   
當你對所做的工作有百般熱情,這就不像是在工作,而且還會愈來愈帶勁,每天都有新點子,面對挫折也毫不退卻。別擔心不斷嘗試會浪費生命,因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。 

法則二 問自己:有什麼大思維   
怎樣把熱情轉變成大思維呢?瑪莎史都華建議,不妨上街走一趟。看看不同的人、商店,同時想想,自己所喜歡的事物與想法,可以怎樣在這個商店、這個人身上派上用場。這樣,就能衍生出許多想法,找出自己能做的事業方向。

法則三 運用望遠鏡、廣角鏡與顯微鏡   望遠鏡能幫助你提醒自己,未來的世界是什麼樣子,自己要怎樣走。廣角鏡則能幫你擴大視野,把自己放在整個社會環境中,看看你的競爭者、客戶、上下游的情況。顯微鏡幫助你看清楚自己要走的領域,讓自己知道該麼做。 

法則四 跟你的顧客牽上線   即使是市場肉販,也可以開發出人氣法寶。紐約羅貝爾肉店就是靠著傳遞知識給客戶,薪傳超過一個半世紀。到這裡買肉,切肉師傅會熱心地問你想做什麼菜,告訴你怎樣的部位較適合、有什麼特點,要不要幫忙切,甚至提供醃肉汁與食譜。藉著這些,他們也進一步了解客戶的需要,提供更合時宜的肉品與服務。 

法則五 包裝自己,大聲宣揚:我上場了   推銷自己是很重要的,但要掌握方法,觸動人心,讓人們覺得在這個領域中你是獨一無二的。一個簡單的方法是掌握兩大法則:有創意、但符合常理。如果只是有創意,卻不太符合常識,別人可能會被你的訴求眩惑,搞不清楚你到底在賣什麼、提供什麼服務。另一方面,如果一切符合常軌卻沒有創意,那也太無聊了,會直接被忽視。

法則六 品質代表一切   當人們問瑪莎史都華如何發展產品特別的造型與品味時,她總是回答,「不斷地比較。」比什麼呢?品質!比設計的品質、材料的品質、方法有沒有比較好?結果有沒有比較棒?當然,每個領域對品質的定義不同,要打造超級人氣,就要先了解在那一行,講究的是什麼。

法則七 讓團隊助你一臂之力   團隊的定義很廣,包括你的同事、部屬、以及能給你建議的顧問。尋找合作伙伴時,要注意他們是否跟你一樣,對你要做的事有百般熱情,而不是把它當成謀生的工具,賺到薪水就足夠。

法則八 正面思考,繼續前行   挫折難免,瑪莎史都華在出道之初,就捅過婁子。在宴會要開始時,她才發現剛烤好的派焦了。沒有時間重新做幾個派,也不能在宴會上交不出派來,她靈機一動,把烤焦的部份切掉,把完好的部份切成許多小塊排在盤子上,再做點裝飾,反而比原來更漂亮。她反敗為勝的關鍵就是,先別恐慌,深呼吸,用顯微鏡、望遠鏡與廣角鏡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,有多要緊,有什麼影響,有哪些解決方法,再找出最佳答案。

法則九 冒險,但不要投機   冒險跟投機是不同的,精心計算過結果的風險可能反而是很好的機會。全靠運氣的投機,則可能帶來厄運。有時,直覺就是最好的判斷。如果覺得有點疑慮,好像那兒不對勁,最好小心審視。計算冒險的程度是很重要的。仔細想想做或不做,各可能有哪些後果,發生的機率如何,能不能接受,就能降低損失的機會。 

法則十 要讓世界更美好   把事情做好、做對,是基本的。如果能持續創新、帶給客戶更愉悅的經驗、讓人們過得更美好,就更能建立自己的權威,贏得信任。所以,不管做什麼事,每天都要再多問自己一個問題,怎樣做可以改善客戶、同事、股東、家人、朋友的生活,讓世界更美好。


作者簡介 

瑪莎.史都華(Martha Stewart)   堪稱美國的「生活風格大師」,成功塑造出既優雅又會賺錢的完美家庭主婦形象。1941年8月3日出生在紐澤西的工人家庭,畢業於紐約巴納德學院。20歲時嫁給法學院畢業的準律師安德魯.史都華,1990年離婚。瑪莎1972年成立外燴公司,1982年出版第一本書《娛樂生活》,1991年「瑪莎生活雜誌」電視節目開播,1999年創辦「瑪莎生活集團」,發行股票上市。   

瑪莎之所以會讓人印象深刻,乃是因為她是集烹飪專家、室內設計家、園藝家多重身分於一身的超級女人,非常懂得經營自己、廣泛運用她的才華與影響力、創造了不同凡響的事業,曾一度是全美排名第二的女富豪。這位美國最會穿衣服、最會賺錢的神奇家庭主婦,獲得過無數殊榮,包括「全世界最美的100個人」、美國《商業周刊》評選為全球25位最佳經理人、《時代雜誌》評選為「全美25個最具影響力人物」等。



CC評價5顆星 (滿分是5顆星)

CC評論
:雖然我一點也不擅長烹飪和居家佈置、也想不起來曾經好好的看過瑪莎的節目,但是她對創業提出的法則卻是我非常認同的,這正好可以說明這些法則在不同的領域都具備相當的可行性。這當中有很多是態度的問題,也有一些是執行的方法,基本上我都推薦大家參考。而且這些法則,不僅對於剛起步的小企業甚或微型企業適用,以瑪莎的公司做為實證,也一樣適用於大企業。



上面的摘要已經說明了全書的重點,但書中有更多的故事可能給各行各業的人帶來不同的啟發,建議有空的話還是可以好好的讀讀這本書。


(我的書單所介紹的書,可能是我已經讀過又要重讀的,可能是我正在讀的,也可能是我計畫要讀但還沒讀的,總之,都是我覺得值得跟大家分享的。如果是我覺得已經讀通了的,時間也夠的話,我會另外分享我的筆記和心得。筆記和心得可能會在不同的時間、不同的分類出現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利用側欄的搜尋功能尋找。)